“基于十多年來的工程實踐和技術創(chuàng)新成果,我們有充分的信心能夠實現高端閥門的國產化替代!蔽逯揲y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、總工程師汪春臣的這句話,道出了一位技術工作者最樸實的追求。在五一勞動節(jié)前夕,記者走進五洲閥門,近距離感受這位區(qū)勞模如何用“求知若饑,虛心若愚”的座右銘,書寫中國閥門行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篇章。

突破技術壁壘的“閥門匠人”
初見汪春臣時,他正在陪同客戶委托的第三方檢查人員開展現場審核。從原材料倉庫到生產車間,他全程細致講解工作流程,對檢查人員提出的編號規(guī)則、生產工藝等問題對答如流,展現出扎實的專業(yè)功底。翻開汪春臣的工作筆記,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技術參數和實驗數據。其中一頁特別引人注目:上面詳細記載著“超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”的研發(fā)歷程,這個閥門應用于國家能源大動脈天然氣長輸管道工程,研發(fā)任務難度極高,要求極其苛刻。在研發(fā)“超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”的過程中,汪春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(zhàn)!56寸的超大口徑閥門,與48寸大口徑的閥門比較,雖然看起來差不多,但是管道內的壓力從10兆帕提升到了15兆帕!边@對閥門密封性能和結構強度提出了更高要求!斑@不僅僅是尺寸的簡單放大。”汪春臣解釋道,“天然氣管道中的極端工況帶來了更多難題。”密封系統(tǒng)不僅要承受高壓沖擊,應對氣體壓縮結冰形成的冰晶割傷,更要保障30年長期運行的可靠性。更困難的是制造工藝的突破。隨著鋼材厚度的增加,焊接工藝變得異常復雜。在“超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”的制造過程中,最關鍵的挑戰(zhàn)之一就是處理厚達一兩百毫米的巨型焊縫!斑@種超厚焊縫必須采用多層多道焊接工藝,整個焊接過程需要連續(xù)作業(yè)48小時不間斷!蓖舸撼冀忉尩。然而,長時間的高溫焊接環(huán)境會導致高分子密封材料發(fā)生熱變形,進而影響密封性能!拔覀儽仨氃跓彷斎肓、焊材選擇、焊劑配比等方面反復試驗,”汪春臣回憶道,“每一道焊縫都需要精確控制,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密封失效!苯涍^無數次的實驗,歷時兩年多,汪春臣團隊才將該閥門的生產技術牢牢掌握。2019年12月2日,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在兩國元首的指令下,正式投產通氣。中方打開的那個閥門,就是這款出自五洲閥門的“超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”!霸谥卸頄|線天然氣管道中,我們公司的閥門在黑河-上海天然氣管道主干線的占比達到40%,”汪春臣介紹,“它的成功研發(fā),意味著我們不再受制于人。”

培育創(chuàng)新團隊的“領路人”
“公司發(fā)展肯定要走科技道路。”這是汪春臣始終堅持的理念。2005年加入五洲閥門時,面對僅有兩三人的研發(fā)團隊,他深知人才建設的重要性。經過二十年的精心培育,如今已打造出一支二十多人的專業(yè)研發(fā)團隊。在公司辦公室主任程才平看來:“汪總既是技術專家,又是管理能手。”在團隊建設上,他推行“老帶新”輪崗制度,讓新員工深入車間、技術等部門實踐學習,全面掌握生產流程!敖o年輕人自由發(fā)揮的空間,”他說,“要允許年輕人犯錯,也要引導他們在錯誤中成長,在實踐中進步!痹谕舸撼嫉膸ьI下,團隊平均每年完成2-3個新產品的研發(fā)任務,并承擔多項國家級、省級重點項目。為持續(xù)提升團隊實力,汪春臣積極拓展校企合作。他先后從蘭州理工大學閥門專業(yè)引進三批專業(yè)人才,去年更成功招募一位博士加入團隊。“團隊的力量遠大于個人,”汪春臣說,“只有大家齊心協力,才能攻克技術難關。”五洲閥門技術部鄭益豐與汪春臣共事二十余載,他對汪春臣的評價很高:“汪總待人包容,在新產品研發(fā)上總能給出關鍵建議,更親自參與技術培訓,大家都受益匪淺!痹谕舸撼嫉膸ьI下,團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。他們研發(fā)的“航空航天用雙瓣調節(jié)蝶閥”“超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”等產品,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,成功打破國外壟斷,填補國內空白。這些創(chuàng)新成果先后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多項榮譽。目前,汪春臣正帶領團隊向氫能管道閥門、“大口徑超低溫閥”等新領域進軍。作為一名黨員,他始終堅持沖鋒在前,通過定期組織技術交流,形成了“黨員帶頭、全員創(chuàng)新”的團隊氛圍。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讓團隊累計開發(fā)50余種新產品,取得發(fā)明****18項、實用新型****29項,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標準、行業(yè)標準、團體標準10余項,為中國閥門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
踐行勞模精神的“實干家”
“勞模精神在我理解就是帶頭作用!蓖舸撼颊f,“帶領團隊發(fā)展壯大、帶頭研發(fā)技術創(chuàng)新、深度挖掘先進技術。”在他看來,勞模不僅是一份榮譽,更是一份責任。在公司的車間里、會議室里,總能看到他的身影——或俯身檢查閥門焊縫,或與團隊討論技術細節(jié)。對他而言,勞模稱號不是終點,而是新征程的起點。作為總工程師,汪春臣對閥門技術的鉆研近乎癡迷,說起閥門,他眼神中都是發(fā)著光。他不僅精通各類閥門的原理、結構、材料及工藝特性,更全面負責公司產品設計和開發(fā)的全過程管理。榮譽墻上,溫州市“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”科技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,溫州市“高水平創(chuàng)新團隊”領銜人等稱號熠熠生輝,中國通用機械工業(yè)協會閥門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、中國通用機械工業(yè)協會閥門分會專家、中國石油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、溫州科技專家?guī)鞂<业壬矸莞切袠I(yè)對他的認可。是榮譽也是責任,汪春臣是浙江省科技計劃項目航空航天專用裝備與關鍵器件研發(fā)及產業(yè)化項目第一負責人,2025年度“尖兵”“領雁”科技計劃項目負責人,溫州市科研項目市卡脖子項目第一負責人。每一個頭銜背后,都是夜以繼日的攻堅。五一勞動節(jié)前夕,汪春臣依然忙碌。他正在為氫能管道閥門的工藝驗證實驗做準備!皻錃庖兹家诐B透,對材料要求極高,這是新的挑戰(zhàn)!彼f,“但越是難啃的骨頭,越要迎難而上!”汪春臣的故事,是千千萬萬勞動者的縮影。他們日復一日地在車間里忙碌,用專業(yè)和專注詮釋著“工匠精神”的真諦。在這個屬于勞動者的節(jié)日里,我們致敬每一位像汪春臣這樣的奮斗者——他們以匠心致初心,以實干鑄輝煌,用實際行動證明:勞動最光榮,創(chuàng)新最可貴。